关灯
护眼
字体:

1057治缅思路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第968章1057治缅思路</p>

李成梁此时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不要犯了当年永乐朝旧事。</p>

明朝攻占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倒并非永乐皇帝有意占领此地,而纯粹是为了天朝权威。</p>

公元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安南的陈朝衰落,权臣胡季篡位建立胡朝,由于对明朝可能的干预极为忌惮,胡便长期向明朝隐瞒此事。</p>

1403年,朱棣抢得皇位后,胡氏似乎嗅到了机会,胡季之子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继位的朱棣上表,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是陈朝皇帝之甥并受推戴,请求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p>

对此事怀疑的朱棣派人前往安南调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让明使查到什么,找不到证据的朱棣便封胡汉苍为王。</p>

之后,明朝开始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劲,首先,不断有陈氏遗民前往中国控诉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频繁骚扰中越边境和邻国占城,令边境动荡不安。</p>

永乐四年,陈朝王室来华向朝廷控诉胡氏的种种恶行,朱棣派兵护送他们返回越南,途中却不料被胡军伏击,陈王室被凌迟处死,这件事终于彻底激怒了朱棣。</p>

东亚是以“华夷观念”和“宗藩体制”为中心的,各藩属国需向中国称臣纳贡,以示恭顺。</p>

但老大的位置也不能白坐,作为“宗主国”,保证“臣子”政权的安全是中国的义务,也事关“天朝上国”的威严。</p>

对于推翻了异族统治的明朝而言,维护“宗藩制度”才能标志自己是中华正统,尤其是敏感的朱棣。</p>

胡朝似乎不把明朝放在眼里。一方面,他们威胁了南疆的安全,侵略了占城,妨碍明朝行使宗主权,另一方面,他们伏击明军,并凌迟前王室,触发了朱棣的敏感神经,冒犯了“宗主国”的威严。</p>

如再不出手,这老大就没法当了,所以,南征势在必行。</p>

之后就简单了,明军两路攻入安南,很快就俘虏了胡氏父子,灭亡胡朝。</p>

明朝本希望在安南国内寻找过能当国王的合适人选,找到一个能为安南各阶层所接受,又符合大明利益的统治者,最理想的人选自然是前国王陈氏后裔。</p>

事实上明朝也做过此类尝试,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p>

最后,明朝决定亲自上台,准备直接统治。</p>

此后,交趾地区叛乱不断,虽在强悍的明军扫荡下,动乱被悉数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却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局势愈发震荡。</p>

宣德元年,黎利在洞之役打败明征夷将军王通,次年,又在支棱之役中击败明朝援军,击杀大将柳升。</p>

此时明朝在安南统治已经崩溃,安南成为空耗财政的无底洞,王通见大势已去,便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与黎利议和。</p>

最后,明宣宗决定撤兵,黎利发布《平吴大诰》,正式称帝,建立后黎朝。</p>

永乐四年,大明数十万大军南征,仅一年便横扫南疆,恢复汉唐故土,不可谓不威武。</p>

宣德二年,在接连损兵折将后,明朝被迫从南疆小国撤军,20年经营毁于一旦,不可谓不狼狈。</p>

此时李成梁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他的算盘能不能打得响,不要重蹈覆辙。</p>

明白李成梁的提醒,魏广德脸色阴晴不定。</p>

确实,魏广德漏算了明朝直接统治缅甸可能的后果,如果当地百姓也和安南般不服王化,谁知道大明朝在面对能撑几年?</p>

“你有什么办法安定缅甸吗?”</p>

魏广德装作云淡风轻的问道。</p>

“末将只懂打仗,不懂该如何治理地方。”</p>

李成梁低下头答道。</p>

“沐家世镇云南。”</p>

见此,魏广德说出句没头没尾的话。</p>

不过,在李成梁听到魏广德的话后,猛然抬头看向他。</p>

魏广德的视线也毫不犹豫和他对视,虽然李成梁算是大明悍将,手上人命不知凡几,可魏广德毕竟也是上过战场的人,倒是丝毫不惧。</p>

两人一阵对视后,李成梁率先败下阵来,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选择在魏广德面前低头。</p>

“末将只懂杀人。”</p>

“呼”</p>

魏广德听到李成梁的话,长出一口气,他的答复让魏广德不满意。</p>

“国初既然在那里封了三宣六慰,还有大量的千户、卫指挥,想来部族林立,只要参考辽东女真各部那样,分而治之就是了。”</p>

不过李成梁接下来的话,让魏广德心中有了一丝想法。</p>

缅甸那边貌似也是部族聚居,民族很是复杂,即便到了后世那里也不安宁。</p>

“你先回去吧。”</p>

魏广德没有表态,但是还是说道:“先把兵马准备好,至于之后的事儿,如果有想法,可以写份章程递上来。”</p>

魏广德当初只想到用李成梁平推东吁王朝,觉得把他放在缅甸镇守就能稳住那里的形势,却是忽略了如果统治不当,或许又是几十年的动荡。</p>

现在的国力,还不如明初那时候,未必能坚持多长时间。</p>

想到这里,即便知道自己当初把问题想简单了,可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p>

目送李成梁离开,魏广德静静在那里坐了一会儿。</p>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总归是有办法的。”</p>

魏广德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起身回到书案前。</p>

看着书案上堆满的奏疏,这会儿魏广德没有心思看奏疏,索性就不看了。</p>

反正紧要的奏疏都是放在上面,不重要的才放在下面,耽误一两天看也不碍事儿。</p>

拿出一张宣纸铺开,魏广德提起笔,就开始默默思索该如何处理缅甸之事。</p>

这次是针对缅甸的重点,要找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办法来。</p>

笔在手中半天,却都没有落在宣纸上。</p>

如遇到反抗,进行镇压,那是必须的,明军将官不可能不明白这点。</p>

魏广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子上杜绝普通百姓的反抗意志。</p>

曾经,魏广德从内地卫所的情况以为,明军的战力很弱。</p>

但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特别是通过和马芳、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交流,魏广德已经意识到,在东亚地区,貌似整体实力超过明军的军队根本就不存在。</p>

欧洲跑过来的夷人,若是在海上遭遇,双方实力相当,明军水师败北的概率很大,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p>try{ggauto();} catch(ex){}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