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49问案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第860章949问案</p>

“威武.”</p>

随着刑部差役齐声呐喊威武,不断用手中水火棍击打着地面发出“砰砰”声,从正堂之后,刑部尚书王之诰、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和大理寺卿陈一松等人先后从影壁一侧走出,端坐大堂之上。</p>

今日刑部大堂上摆放了三张桌案,这也是三司会审的标准配置,只是在旁边还侧摆放着一张,显然是给特定人安排的位置。</p>

在古代封建社会,审理一些重大案件或涉及皇室的相关案件,一般都会选择三司会审,已显得慎重。</p>

三司会审,其实大概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公安、检察、法院等三个机关。</p>

在后世,三司会审多被称呼为“三堂会审”,其实二者都是一个意思,不过地方上三司会审一般会被称呼为三堂会审,而到了朝廷,则是三司会审。</p>

在不同的朝代,因为执政者的地位不一样,有关于三司会审是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名。</p>

就像最初的时候是叫做三公,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设置的非常重要的三个官职,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而这三个人分别管理着政务、军务和监察。</p>

而等到西汉时期承袭了这种制度,而且赋予了实际的权力,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

但是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后,设立了刺史,之后改名为大司空,之后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到了西汉末年形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又称之为三司。</p>

而等到唐朝时期总结经验设立了御史台,建立起了监督刑部和大理寺的中央部门,这是非常有用的监察机关,所以三司会审对应的就是三个机构联合审理一些重大案件。</p>

三个司法机构可以相互监督,又可以相互协助,这是当时皇帝武则天为了加强帝王统治想到的一种方法,也是唐朝非常有代表性的法律方面的制度。</p>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制度也是非常先进的。</p>

等到明朝时期,朱元璋将丞相废除强化的君主制度之后,又有了三司会审的制度,分别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共同审理,然后将最后的审判权交给皇帝。</p>

唐朝最初设立三司也奠定了后来的基础,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有了司法意识的出现,为之后建立制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开辟了道路。</p>

是因为三司共同审理一个案件的时候会有三张案桌,然后这上面坐着三个司法的官员,在审理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所以民间便称之为三堂会审。</p>

虽然沿袭自唐朝,不过明朝设立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权责和以前朝代还是有不同。</p>

明朝的“三法司”的分工如《明史刑法志二》所说:“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p>

职能区别大致可作以下叙述:刑部是受理全国的上诉案件、审理地方重案要案、审理中央各部门案件。</p>

由于明朝禁止越诉,因此,刑部受理的地方案件都必须是经有关部门审理过的。</p>

明朝刑罚分为笞、杖、徒、流、死五等,刑部有权对流刑以下的案件作出终审判决,但必须将罪犯连同案卷送大理寺复核。</p>

死刑即使经过复核,也要经皇帝批准。</p>

都察院则对全部审理过程进行监督。</p>

总体来说,刑部实际处理、审判案件,大理寺进行复核,都察院全程监督。</p>

不过就当下的万历朝廷来说,因为万历皇帝年幼,皇帝的最终裁判权自然没有掌握,三司会审,或者说朝廷的对案件的判决,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最终判决。</p>

今日刑部大堂里,在差役之后还摆放了许多的桌椅,都是有空来此观看开堂审案的官员。</p>

普通百姓,自然是不能参与这样的审案的。</p>

今日来此的朝廷官员级别都很高,为首的不仅有内阁首辅张居正,次辅魏广德,还有其余五部的尚书等朝廷重臣,还有定国公徐文璧、英国公、临淮侯等勋贵代表。</p>

此外锦衣卫指挥使,都督朱希孝也奉旨参与审案,他身后还站着刘守有等锦衣卫一干指挥。</p>

而在这个时候,朱希孝就坐在堂上侧摆放的那张桌案前,双眼盯向大门口。</p>

提督太监、东厂厂公冯保虽然没有到场,可是掌刑千户徐爵来了,他也是押着刺客王大臣和高府家丁来的,此时二人是被分开压跪在大堂左右两侧。</p>

此外,陈太后还派他身边的大太监王蓁前来,当然不仅是为了要了解会审的结果,主要也有看看在场大臣们的反应。</p>

所有官员从升堂以后都正襟危坐,一言不发,把整个大堂都交给了刑部尚书王之诰。</p>

随着他一拍惊堂木,“啪”一声脆响后,对着堂下衙役喊出“带人犯”,今日的会审就正式开审。</p>

魏广德和旁边的张居正都是静静坐在那里,只是眼睛已经看向了大堂门口,随着王大臣被两个东厂番子架进来,身后左右传出一阵小小的杂乱。</p>

对于这里的官员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今日第一次见到这个钦犯王大臣。</p>

好吧,其实就算当初魏广德、张居正曾经看到过他,可也仅是匆匆一瞥而已,印象也是不深。</p>

何况当时人还被压着,也看不到脸和身形。</p>

现在再看到,确实像个当兵的,身形孔武有力,还透出一股憨直的味道,确实是戚继光选兵的苗子。</p>

戚继光选兵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油滑之人不要,他就喜欢憨直一些的,好操练,战场之上也听话。</p>

就王大臣给魏广德的第一印象,说他以前是戚继光的兵,魏广德还真就信了。</p>

现在魏广德在心里只希望王之诰上来直奔主题,别问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免得牵扯到戚继光身上。</p>

虽然在开堂前,魏广德私底下已经和王之诰、陈一松说过这个事儿。</p>

至于葛守礼那里,还是算了,老顽固,根本就是个不讲情面的人。</p>

在魏广德等人看来,今日的堂审应该就是一个过场,毕竟人一直被东厂看押着,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刑部的人都碰不到王大臣的衣服。</p>

没看到人被架进来左右都是东厂番子。</p>

或许,张居正也是这么想,所以也和魏广德一样,气定神闲等着这玩笑似的审问过程结束。</p>

可是,事件的发展,却有些出乎意料。</p>

王大臣被带上大堂后,不管是王之诰还是葛守礼,亦或者陈一松都没有说话,就连奉旨审案的朱希孝也只是坐在一边,就看着刑部两个衙役上前,直接越过两边的番子把王大臣按压在地。</p>try{ggauto();} catch(ex){}

随后,两侧又走出手持水火棍的衙役</p>

魏广德知道,这是衙门里的潜规则,打板子。</p>

不管对错,先把人按住打一顿,后面说话自然就老实起来了。</p>

微微低头,魏广德可不想看着一个大老爷们被拔掉裤子,光着屁股挨板子,再一顿吱哇乱叫。</p>

这番架势,傻子也知道是要干什么,这就是衙门里要打板子的待遇。</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