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798余盐换京营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大明朝廷手里能变现的其实不少,只是许多都被下面的官吏瓜分。</p>

内阁中人大多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很容易就被下面人蒙蔽。</p>

对于食盐生意,阁臣们虽然知道其中利益很大,但是也只是晓得个大概,并不详细,也不清楚此时江南大盐商的豪富。</p>try{ggauto();} catch(ex){}

特别是明朝自建国以后,盐税一直都很稳定,大约在一百二十五万两上下,所以给饶感觉就是利润虽大但也不过如此。</p>

明朝的盐场每年都是按照户部给出的下户数进行生产,所以明初的全国六千万人口,到了明末依旧大体就是这么多。</p>

但实际上,明朝此时人口早就翻倍,只是因为统计不准确所以朝廷并不知道。</p>

但是做为最底层的官吏,虽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但是可以根据售卖的食盐大致推算出来。</p>

朝廷按照六千万人口生产,发放的盐引哪里能满足需要。</p>

盐场想法设法的增加供应量,但是盐引就这么多,所以每年盐政衙门就要和户部商议此事,想出理由处理这些余盐,或者卖出盐引牟利。</p>

明朝初、中期,食盐并不是普通商品,民间店铺里是买不到的。</p>

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食盐都是有地方官府从盐运司提取出来,再按户头给甲长、里长按户分发下去。</p>

实际上,那时候的食盐类似计划供应模式。</p>

不过随着人口增多,食盐需求增加,盐商们发现其中有机可乘,所以“土商”出现。</p>

鄢懋卿在提到运盐法则时:“宜按地里远近,户口多寡,分上中下三则,某府几何,某县几何,派定成数,令各商运盐分投其地,有司责土商转卖。”</p>

到了这个时候,官府已经逐渐退出食盐的分配,只是按照户数要求供盐数量并且抽税,而食盐则开始由牙行和商铺进行出售。</p>

这样就有力的隐瞒下人口激增和供盐数量增加的秘密,为盐商在其中大赚特赚奠定了基础。</p>

虽然解决了下游问题,可上有盐场还卡着,有需求但是没有供应也不行,特别是明朝官府对盐价管控非常严厉,各地盐价每岁都要作为政绩往上报告,朝廷要知道各地盐价到底是多少。</p>

所以,盐商很机敏的控制这市面上盐价,但是却大量出售私盐。</p>

不过明朝官府一直对私盐打击力度很大,《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p>

对于终赌买卖,《大明律》也有明确规定:“沮坏盐法者,买主卖主,各杖八十,牙保减一等,盐货价钱并入官。”</p>

也就是零售阶段,买主和卖主都要受到处罚。</p>

不过私盐毕竟数量不多,灶户产量有限,在保证盐场的生产任务以后,能剩下的已经不多。</p>

于是,从官方盐场增大供应就成了满足市场需求最重要的一环。</p>

余盐,每当官府要处理时,必然会吸引南地北八方盐商争抢这块蛋糕。</p>

要平息勋贵的不满,魏广德觉得抛出盐引就行了,而利益受损的一方其实就是两京的户部和一些地方盐政衙门。</p>

相对来,这部分钱财其实最终也落不到朝廷手里,还不如在这里变现给勋贵,让他们少祸祸军户,也稍微提高一点大明军队的战力。</p>

魏广德把两淮、两浙和山东等盐场报上来余盐数量给李春芳算了算,让他知道这些盐引发出去朝廷会有多少银子。</p>

虽然不知道拿到盐引,背后运作后会带来多少利润,可李春芳也知道,应该可以满足勋贵的胃口。</p>

李春芳了解了魏广德的想法,沉默许久才道:‘这样处理,虽然可以挽救京营,可下面的官员会不会不满,到时候又会闹出风波。’</p>

其实,李春芳更想的是,这波利益让给勋贵,他们就什么也得不到。</p>

而如果继续留在文官这边,逢年过节地方上的冰敬碳敬,他们也能收到不少。</p>

按照魏广德的做法,今年的收入,怕是也多多少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了。</p>

只不过到了首辅这个位置,李春芳也已经无欲无求。</p>

既然重新进行一次盐政的利益分配可能就会恢复京营的一丝战力,似乎也不是不能交换。</p>

此议虽然是魏广德提出,可后面和勋贵之间还有嘴仗,都得他这个内阁首辅代表文官集团和勋贵进行争斗,若是在自己任上能做好此事,自己的名字也应该被后世记住吧。</p>

想想这两年的首辅生涯,外界对他的评价怎么样他也知道一些。</p>

他没做什么大事,这算不算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p>

李春芳伸手提笔在手就想票拟,不过想想觉得既然这是魏广德提出来的,干脆把其他几个阁臣都叫来,直接以阁议的名义递交上去好了。</p>

魏广德提出建议,内阁商议认可,这样的奏疏到了皇帝那里,影响力也更大一些。</p>

其实一切,他们要的就是皇帝最后选择内阁的决定,而不是受到勋贵集团的影响。</p>

起身,唤来外面的书吏,让他马上去通知内阁其他人来这里商议大事。</p>

不多时,陈以勤、殷士谵和张居正就到了。</p>

吩咐外面人远离值房后,李春芳就把魏广德的打算告诉了三人,并把魏广德的奏疏给他们看了。</p>

陈以勤和殷士谵都是以国事为重,可以增强京营战力,自然是件大好事。</p>

至于余盐,其实不管怎么分配,他们都不会直接插手其中,实在是传出去不好听,所以对他们来影响有限,自然不会反对。</p>

而张居正则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正在脑海中推演此事最后可能的结果,别余盐的事儿抛出来,最后鸡飞蛋打,在隆庆皇帝那里失去支持,让勋贵从中牟利。</p>

要知道,魏广德的身份太特殊,他身上既有文官集团的身份,还有军户的影子,更有顶级勋贵的关系,张居正吃不准魏广德到底是不是真如他所,亦或者是勋贵集团的人盯上了盐场的余盐。</p>

不过推演一番,貌似发现除凛上这份奏疏,双方开始吵架,争取皇帝支持,唯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是魏广德和勋贵之间私下里协商的时候,会不会私下里拿下一些好处。</p>

不过这些其实也不重要,只要真把京营战力保下来,对他们来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p>

和李春芳、陈以勤一样,他也并没有把下面那些官员当回事,而是想到办成此事的好处。</p>

想要坐稳自己的位置,或者还想升官,最后还不是要求到自己这里。</p>

“我也没意见。”</p>

在陈以勤、殷士谵表态后,张居正也表态道。</p></di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