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长时间处在失重状态,包括躯干、膝盖和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因为长时间不需要动用,所以少用则废退,不需要承担体重带来的压力,力量就会减弱,根据我们前几年的数据,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完成任务落地后,平均会损失0%到40%左右的肌肉,同时因为长期生活在无重力环境,航天员的心脏也会变得虚弱,在回到地面后,有部分航天员就因为不适应蓝星重力而晕厥昏死过去。</p>try{ggauto();} catch(ex){}
而这些导引术配合拉力绳、太空跑步机等器材,可以锻炼宇航员的心肺功能、肌肉群,根据目前的资料,普通宇航员每天锻炼三个小时左右,可以明显做到减缓肌肉衰减、心脏动力变弱的情况。</p>
但是我们目前对未来战士训练项目的宇航员却不容易测试出结果,这些通过了未来战士训练项目的宇航员们拥有着当前年龄段最强悍的身体数据,身体肌肉群的工作能力突出,心肺、肝肾的体检参数也超过普通人,这就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我们以前积累的数据研究公式,在他们身上还不能够平移运用。”</p>
就在这位讲着讲着就开始满脸思索的院士话音停顿片刻之后,又有一位博士后说道:“所以我们减少了核心舱一期宇航员的配置,并且增加了三次太空航行的任务,总计六位宇航员,经过筛选后,有两位可以进入一期核心舱的建设。</p>
同时配备有诊疗机器人、临时维生箱,一旦宇航员在核心舱里面发生紧急情况,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救治,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返回舱返回蓝星。”</p>
“返回舱只能支持一个人返回蓝星!而且我们给临时维生箱和诊疗机器人配备的药物和医疗设备还是比较简陋,普通的外科手术也不适合在无重力环境下进行。</p>
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p>
“航空航天任务没有不冒险的,我们走在路上也要担心头顶会不会掉东西、路面会不会塌陷,睡在家里也要担心地震、火灾等灾害。</p>
是,手术和疑难杂症的诊治问题非常重要,但我们的航天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战士!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困难而停止冲锋!”</p>
“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太急切了,三次太空航天任务并不足以取得我们需要的数据,我们应该改变观念,通过未来战士训练项目的这些战士,从某种情况来说已经不是正常的人类,我们需要对他们的身体有更多的了解!</p>
只有足够了解,才能避免最多的风险!</p>
我承认风险是不可能全部解决的,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风险产生的意外。”</p>
看着几位院士和博士们逐渐争吵起来,顾青并没有袖手旁观。</p>
因为他个人也觉得,所有通过未来战士一期训练项目的人,的确已经不是正常的人类,普通航天员的身体数据和航空航天任务的反馈,并不能真的适用在自己这些已经被改造过的人身上。</p>
本章完</p></div>